本站搜索
您当前位置:北京高碑店村委会 >> 媒体聚焦 >> 浏览文章
【朝阳报】 文化生活 版 2011年3月7日
古老的村庄——高碑店
高碑店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特的历史创造了底蕴丰厚的高碑店文化。村子里旧有的娘娘庙、将军庙、龙王庙、朝阳庵姑子庙、五圣庙等建筑,足以证明高碑店决不是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这五座庙宇,较晚的建于清朝,较早的明朝时候就有了。五座庙宇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娘娘庙,娘娘庙又叫“天仙宫”,每年农历五月的初一到初五,都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天仙宫庙会”,届时,远近不少村庄,都要齐聚高碑店娘娘庙前参加天仙宫庙会。如此盛事,代代相传,年年不断,自明、清至民国,从没停止过。在《岁时杂谈》这部书里,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庙会的盛况。
《岁时杂谈》里的题目叫“旧时高碑店天仙宫庙会”,书里说:“旧时,出东便门乘上游船顺水东行,过了庆丰闸,登上黄泥之坂,俯揽运河之水则奔流汹涌,势如万马奔腾,回忆清代漕运之时,河中米船似蚁,帆樯如林,沿岸粟米堆积如山,称得起是民丰物阜,家饱户饶,若乘船于此下,渔歌水声不绝于耳,野趣盎然,于柳荫深处,闻有锣鼓之声,此即鱼肥米贱的高碑店到了,人们多舍船从此上岸。
高碑店历年于旧历五月初一至初五,农民演酬神戏于天仙宫前(即娘娘庙前)子孙娘娘、关圣帝君,龙王等神。庙宇宏敞,坐于高台之上,阶数十三,居高临下,坐北朝南。戏台则一黄土堆筑而成,高度与庙基相等,以上芦席为棚,四周以乡间大排子车支辕埋轮而环之为界,观众立于界外观赏。其外围乃是赶挡子的行商小贩,售卖应时的小吃冷饮。
庙会期间,每天演练分为早晚两班,中午休息,名为‘休中台’。神殿一侧支一席棚,棚前风旗高悬,榜曰:‘普结良缘。’此系本村善男信女集资办的舍茶所。据说迢迢五日,所费不少。皆为周村农樵渔子所摊。至于所唱的酬神戏无非是‘跑大棚’的梆子腔等小戏。只有遇到特大的丰收之年,才到城里请大戏‘京剧’。说是酬神,实际上不过是五月麦秋的丰收之庆,人们托言于敬神而已。
历史传承的庙会,孕育了高碑店村丰厚的古韵文化,同时也启迪了高碑店人的思想。每到庙会,都少不了外地的杂耍班子纷纷来此献艺。清末民初,在村民张家斌的操持下,成立了高碑店高跷会,到现在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高碑店高跷会的成立,不仅进一步丰富了高碑店村的文化生活,而且也显示了高碑店人的强村爱村的优良村风。高碑店高跷会的百年历史,证明了高碑店人“耗财买脸,公益助善”的高尚品质,也为高碑店带来了不少震惊京城的荣誉,证明了高碑店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
时代的巨轮已经隆隆地碾过古都北京大地,现代化的飓风已使北京城有了另一番新景象。高碑店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正在从古老走向现代。近几年来,高碑店进一步挖掘区域古文化,依托古典家具一条街,打造古典家具文化村,并成为朝阳区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而今的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聚集区也已经拓展成“三街、两区、一园”的发展格局,即古典家具老街、古典艺术新街、水乡茶楼一条街,国际民俗旅游接待区、医药批发物流区以及华夏民俗文化园,实现了“化蛹成蝶”的蜕变。
高碑店——这个沉淀着历史芬芳的古老村庄,正洋溢着无限的青春活力大踏步的向未来迈进……(顾大明)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