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您当前位置:北京高碑店村委会 >> 媒体聚焦 >> 浏览文章
中国旅游报 8版 古村新景高碑店
本报首席摄影记者 刘亚湖 摄 本报记者 冯颖 文
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村位于长安街东延长线南侧,著名的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静静地在村前流过。
据史书记载,通惠河上曾经粮船如织,商旅不绝。通惠河边有一条景观路,以高碑店村的漕运文化广场为起点,全场4.2公里。“劳您驾,道您乏,明年请您逛二闸。两岸风光美如画,向东五里是三闸……”,这是清代流传于通惠河两岸的一首儿歌。儿歌中提到的“三闸”即“平津闸”,就在这条景观路上。高碑店村的村民就世世代代居住在通惠河岸边。
随着漕运的衰落,高碑店村也不可避免地尝到了“寂寞”的滋味,成为快速发展的北京城的一个城中村。10年前,高碑店村已经“农业无粮可收,农村无地可种,农民无事可做,”但是今天,古老的村庄重拾了自信,成为“发展有后劲,人人有事干,生活有乐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了古典家具、民俗文化和国际中医院港“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北京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进入高碑店村的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灰砖土瓦、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群落,这里一层都是古典家具商铺,二层大部分住着一层商铺的主人,三层则住着房屋的业主,这些美观实用的房屋属于高碑店村的村民,而整个建筑群是高碑店村精心打造的村民新区。
“这种设计理念与高碑店村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历史是一脉相承的。高碑店村因运河而兴,村貌一直有经商的传统。新一轮的发展中不能割断原有的发展脉络。这样做也等于把农民的传统住宅资产和高碑店村的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村支书支芬的语速平和而淡定,但你能明确感受到她清晰的思路和性格中的坚持。
对高碑店村,你可以认为他是北京市朝阳区面积只有200公顷的小村庄,但它也是个“国际村”。在国内,从广东到内蒙古,从山东到西藏;在国外,从北美到欧洲,从新西兰到东南亚,只要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明清古典家具艺术的,都知道高碑店村。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高碑店的古典家具店铺前就停满了汽车,穿行着不同口音、不同肤色的人们。经过10多年的发展,高碑店村不仅在古典家具的修复、仿制、展览、销售方面创出独特的文化品牌,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国际民俗接待产业、水乡茶楼餐饮产业、医药销售批发产业、非物质文化产业五大产业为一体的文化创意聚集地。村里先后建起中国民间艺术体验馆、中国科举匾额博物馆等项目,民俗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在“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发展之路上,高碑店村近年来打造出一台台属于全体村民的文化盛宴:恢复了受过“皇封”的百年高跷老会,2005年高跷老会31名队员远赴英国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伦敦”活动。2005年,在朝阳区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接待区正式启动,村民们打开家门让老外到家里体验民俗生活,至今已接待了来自英、美、韩、日等十几个国家的游客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