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您当前位置:北京高碑店村委会 >> 媒体聚焦 >> 浏览文章
京郊古村带头人——记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本报记者 李 亮 |
编者按 按照中央部署和党章等党内有关规定,日前,2270名党的十八大代表已经全国40个选举单位全部选举产生。他们将带着全党嘱托,肩负神圣使命,光荣地出席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八大代表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他们中很多是来自基层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十八大代表风采录”栏目,重点介绍当选代表中来自基层一线的先进模范党员的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
2003年底,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党总支换届,支芬满票当选党总支书记。 2007年3月,高碑店村再次党总支换届,支芬再次满票当选。 2009年底,高碑店村首次全村党员直选党总支书记,支芬还是满票当选,获得连任。 “每次选举后,我都会流下眼泪。”支芬说,“群众的信任让我流泪,大家的信任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高碑店村是北京市朝阳区的城郊村,常住人口6200人。高碑店村历史悠久,元朝时便是漕运码头。2002年,正值这个千年古村最困难的时候,47岁的支芬到高碑店村任党总支书记。 支芬上任后与村民一见面,就有人放出话,“这个女书记干不长,最多3个月”。但是支芬并不在意,“我人到高碑店村来了,也把心带来了,一定会把心全都扑在这里。”让高碑店村民没想到的是,“外村人”支芬在高碑店村一待就是10年。
有人说,支芬是“支大胆”,她带领全体村民不等不靠,自强自立求发展
支芬刚上任时,高碑店是“农村无农业,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支芬回忆说,当时整个村子没有动力、没有生机,村民们没有精神头。“我告诉村民,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大胆突破,闯出一条发展新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二三十家古典家具商户在高碑店村内集中经营,形成了一条小街。支芬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支芬将她的想法和村党总支成员交流,相继主持召开会议讨论、论证,确定充分利用高碑店村浓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培育发展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让一条街带活一个村。 高碑店村大胆投资100多万元整修道路、绿化美化街道,按照明清建筑风格统一改造门面,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一下子变了模样,赢得了商家和顾客的一致赞誉。 依托古典家具产业,高碑店村2011年经济总收入达到25.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2.4万元。高碑店由曾经的“三无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发展有后劲,人人有事干,生活有乐趣”的“三有村”。
有人说,支芬是“一根筋”。她认准对村民有利的事,不管多苦多难,就一定干到底
2003年底,高碑店村进行环境整治时,碰上了一个大障碍——一条横在村里、废弃多年的臭水河。这条河两岸杂草丛生、垃圾成山。 看着这条河,支芬意识到要打造古典家具文化街,必须整治这条臭水河。“再说也不能让灌渠两岸的村民长期生活在垃圾堆旁。”支芬说。 高碑店以一村之力治理灌渠难度大、阻力大:灌渠两边多年堆积的垃圾难清理,整治灌渠要拆除沿岸村民搭建的房屋132间,灌渠整治需要资金多…… 面对困难支芬没有退缩,咬紧牙关将工作一步一步向前推。她忙里忙外,找专家制订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她挨家挨户做工作,耐心细致地讲道理,使灌渠治理得到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经过两个冬季的治理,高碑店村的灌渠有了大变样,1.5公里长的水泥路沿河而建,河上还架起了一座古朴典雅的木桥。村民们说,“现在一打开门窗就是公园,心里真痛快。”
有人说,支芬“有办法”,她不仅工作有思路,而且办法多、办法好
过去受制于土地资源的限制,高碑店村从2003年起就禁止农民翻建新房,支芬盘算:要建房,必须要找一个机会让村民一起建,统一规划。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渐富裕起来的高碑店人对于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越来越突出。从2006年至2009年,支芬带领党总支历经3年探索,先后拿出6套设计方案,通过提案25项,最终确定组织村民集体统一翻建房屋的方案。 支芬告诉记者,高碑店统一翻建房屋采取的是民办公助的办法。“村民的住宅统一设计,住宅建设资金由村民筹集,对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村集体为他们办理担保贷款。公助就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所需投资,由村经济合作社负担30%,其余部分申请补助。” 记者在改造后的高碑店村西区看到,农民的住宅全部都建成明清建筑风格的小楼,每户主体为二层。一层用于商业经营,二层则用于居住或民俗接待。“这样等于把农民的传统住宅资产和高碑店村的古典家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支芬说。 10年间,支芬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些都是高碑店村党总支和全村党员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支芬说,“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党组织和村民们对我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