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您当前位置:北京高碑店村委会 >> 媒体聚焦 >> 浏览文章
朝阳报 3版
高碑店村:人不离村上楼 足不出户致富
本报记者 马宇晗
昔日的破旧平房变身为具有明清风格的小洋楼,村(居)民坐地变成年收入数十万的房东,地区文化地标——古典家具一条街蜚声海外……这对于很多地方的村民还都是不敢想的美梦,在高碑店村已成了现实。记者日前走进了高碑店村,见证了该村西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倾听了东区村民对新生活的热切憧憬。
平房变洋楼
出租两年半就回本
讲述人:王琰(高碑店村西区居民)
十年前,高碑店村像北京的诸多城郊农村一样,平房是这里的主要建筑模式,流动人口多于当地村民,廉价房租成了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公共设施不完备,环境脏乱差。
“那时候真是要地没地,要钱没钱。”高碑店村西区今年66岁的居民王琰告诉记者,当时家里有两进院子,全是平房,前院自住,后院出租,靠一个月千儿八百的房租贴补家用。“那时,取暖靠烧煤,天一冷就忙着这些,又累又脏也挣不到钱。”
2002年,高碑店村确定了整治环境、翻建民居、打造古典家具一条街的新农村建设道路。2009年最终确定用组织村民集体翻建房屋的方法,建成商住一体的明清风格建筑,既美观,又可创业增收。 作为试点,高碑店村西区新农村改造于同年启动。
“我们家是第一批。你看啊,咱会算这笔账啊。”提及当时的破例,王琰颇有些引以为傲,给记者细算了一笔账。王琰家原来约1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建成了3层小楼,面积就成了380多平方米。根据与村里签的协议,每平方米村民只要掏1050元的建设费用,一年后就能拿到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小洋楼。“建好了怎么也不止这个价啊。”
但王琰并没有想着卖房,而是按照村里统一规划,做起了“长线”生意。2011年,房子建成并装修完毕后,除了二层自住,王琰把一层和三层都出租了。“一年加起来房租有20.5万。我们建房加装修花了48万。这样一来,我们两年半本就全回来了。”
“现在啊,我们不仅住上了洋楼,取暖用天然气壁挂炉,干净美观;喝水有自来水,干净省事。现在呢,我们也都转居了,每月还能拿3000多的退休金。”王琰说,自从搬进了新居,不仅物质生活环境改善了,精神生活也非常愉快。村里有啥活动都主动参加,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现在啥负担也没有,一心就想着把身体搞好了,好多想点福。”
“我打算过两年和老伴出去旅旅游。”谈起将来,王琰老人更是信心满满:“将来村子发展更好了,咱们的房租肯定更高。好日子还长着呢。”
车库加绿地
东区建设“规格”更高
讲述人:刘金环(高碑店村东区村民)
2012年11月初,酝酿已久的高碑店村东区改造工程启动。
与西区“原地建楼”不同,东区采取集中改造安置的办法,先划定了A、B、C、D等几个区域,将房子建好后,村民再相应地搬过去。
“更重要的不是搬不搬的问题,是我们的楼房品质更高啦。”家住高碑店村东区的刘金环阿姨告诉记者,她家有5间平房,面积总共约120平方米,除去公摊的面积,投资70多万后,刘金环家能够得到一栋462平方米的5层小楼。“比西区高级的是,我们的楼房不仅周边绿化得更好、道路更宽敞,还几乎家家有电梯、地下车库。”
如今,高碑店村东区A区已建好,184栋楼房全部为明清徽派建筑风格,马头墙、小青瓦,看着格外清新。“B区已经在打地基了,我们C、D区今年秋后就建。”刘金环告诉记者:“等房子建好了,五层阁楼留着自己住,其 它几层都租出去。”
根据规划,东区2058户村民将在三年内全部告别低矮平房,搬进宽敞新楼,届时村集体将负责同步引进自来水、天然气和消防管线等市政配套设施。
到2020年,高碑店村将全面建成1580栋楼房,按照每栋底商每年10万元租金的保守估计,村民自有资产将达到1.58亿元,再加上村里古典家具、文化艺术、中医药三大文化产业收入,建成小康社会对于高碑店村来说已不是单纯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