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您当前位置:北京高碑店村委会 >> 媒体聚焦 >> 浏览文章
高碑店西社区
开放的村庄 和谐的社区
本报记者 马宇晗
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2011年,已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高碑店村西区成为朝阳区首批村庄社区化试点村。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高碑店西区不仅环境变美了、产业发展了,而且发案率大幅降低、呈现出和谐之景。目前,高碑店西区的社区化管理也已成为朝阳乃至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社区自治
居民争当“参谋长”“排长”
2011年6月,已经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高碑店西社区筹建新社区,开始了村庄社区化之路。
经过新农村建设后,高碑店西区这个“熟人”小社会街坊邻居间发生变动,进驻的商户多半都是新面孔。社区现有居民2470人、流动人口近三千人,“面对这个‘生熟夹杂’的人口结构,以前的管理办法肯定不行了。”据高碑店西社区党委书记刘欣介绍,社区成立后,在高碑店西区整齐划一的建筑格局的基础上,按户、排、区三个等级,在居民中,每户推选一名“参谋长”,每排推选一名“排长”;在居干中,每区再推选一名“区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公开推选,形成了由点到线到再到面的服务管理网。
今年56岁的高秀梅是土生土长的高碑店村人,既是“参谋长”又是“排长”。作为“参谋长”,高秀梅负责反映自家里的问题与建议,作为“排长”,她又负责收集、上传她所在的那排20多户居民家的信息,并将社区近期重点工作及其他精神指示下达到每家每户。自担任“排长”以来,高秀梅将所在排每家每户跑了个底儿熟,谁家有个难事、喜事,她都门儿清。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了解,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经过新农村建设后,大家的门牌号变了,加之随着商户的入驻,整个西区的信件及物流加大,这就导致了不少人接不到信件或包裹。她将这一情况向所在的“区长”反映后,“区长”立即将这一问题反映到社区党委。考虑到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当月社区便与附近一邮局合作在社区服务站设立“村邮站”,在小区里设立几个邮筒,并统一了所有住户的门牌。同时还建立了QQ群,几乎所有的居干、“排长”及商户都在群里,“村邮站”来了邮件直接在群里通知。
“这两年,我们为居民办的实事儿不下百件。大到修路绿化,小到关窗开锁。”刘欣说,“这些事都是由‘参谋长’们一层层反映上来,也是综合了居民们的意见和建议予以解决的。”
服务管理
社区与物业“珠联璧合”
每天早上8点到9点,高碑店西社区的居干与物业管理员们走进所分片区,开始了每天一次的“走动式”办公。看看环境卫生情况,查看有无存在消防隐患,走访居民或商户······一个小时后,社区班子与物业管理员集合开例会,交流走访情况与前一天工作完成情况,安排当天重点工作。
“整个高碑店西社区被分成4个区后,平均每个区有2-3名居干和1-2名物业管理员,两者相互配合,工作有侧重有交叉,同时服务于辖区居民与商户。”刘欣介绍说,这是针对商住一体开放式的小区特性,实行的社区与物业合一管理方式。“无论是居干还是物业管理员,工作都是多重的。”同时对700余家底商实行统一管理、服务,对所有出租房屋进行分类管理。
此外,高碑店西社区还有综合治理巡逻队、保洁员队、道路绿化队等专项队伍,这些队伍同样以分片包干的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
和谐建设
协会组织“挑大梁”
“多谢王大姐啊!儿媳跟我道歉了。”居民刘迎春(化名)日前握着和事老王培杰的手,不住道谢。
原来,3个月前,刘迎春因为孙子的教育问题,与儿媳起了争执,最后闹到儿媳要和刘迎春分开过。刘迎春爱孙子心切,一天不见都想得慌,更何况分开住。苦熬了3个月,刘迎春就找到了和事老王培杰。了解情况后,王培杰就给两人做思想工作,分析各自立场背后同样的爱子(孙)之心。很快这婆媳俩便冰释前嫌,互掏心窝子,感情比往日还要好。
王培杰是高碑店西社区和事老协会的元老。这个协会的成员都是社区里德高望重的人,以帮左邻右舍化解家庭矛盾为己任,谁家有个家长里短的事儿一般情况下不用找社区,直接找他们就能把问题给解决了。
和事老协会也是高碑店西社区诸多社会组织中的一支。较大的几支还有巧媳妇协会、民艺文体协会、半亩园绿化协会等,总计逾千人。他们与“参谋长”、“排长”等一起,共同构成了高碑店西社区庞大的居民自治队伍。
依托这些协会组织,高碑店西区常年举办争创“十星和谐文明户”大比拼,开展“和谐文化”利民、“孝道文化”育民、“现代文化”惠民三大工程等活动。在社区和谐建设中,这几大协会组织挑起了大梁,不但促进了邻里间的和睦,也增强了居民“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自治意识,使得社区环境日益优美、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地区建设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