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您当前位置:北京高碑店村委会 >> 新闻动态 >> 村务要闻 >> 浏览文章
北京晚报 6版
“离天安门最近村庄”人不离村可上楼足不出户可致富
高碑店改造人均住房至少大三倍
船只穿梭于运河之中,两岸商铺林立,叫卖不绝于耳,这是千年之前的高碑店;灰砖青瓦的别墅鳞次栉比,古典家具商铺生意兴隆,村民揣着鼓鼓的钱袋子容光焕发,这是今天的高碑店。十年,高碑店村从一个人口稠密、房屋老旧、巷道狭窄,吃水难、出行难的落后村,成为房子宽敞、环境优美、村民富足、产业健康的先进村。而高碑店村的未来,用村党总支书记支芬最朴素的一句话说:“接着奋斗没得说”。
【现实】
借60万盖房两年全还清
十年来,有两次掉眼泪的经历让61岁的村民常淑芳印象深刻。第一次是2006年旧村启动改造,第二次是去年房屋成功出租时。
高碑店村分西区和东区两部分,常淑芳住在西区。“别看我们村离国贸不到10公里,房子照样租不上价来。”常淑芳说,那时的村民没有土地,靠房租贴补生活,“1990年前后,我们家三间正房,两间厢房,正房隔了几间,自己住两间,其他房间连厢房租出去,一年千八百,那就呱呱叫了。”那时候的高碑店村,房屋老旧,巷道狭窄,吃水难,出行难。
2002年,高碑店村确定以古典家具作为发展方向,整治环境的同时鼓励民房改建,“打造古典家具一条街”。高碑店村以西区为试点,启动旧村改造。村党总支书记支芬带领全村先后拿出6套设计方案,召开9次村民代表大会,在2009年最终确定用组织村民集体翻建房屋的方法,以千年漕运文化为依托,建成商住一体的明清风格建筑,既美观,又可创业增收。前景很美好,常淑芳却抹起了眼泪:“盖房加装修要70多万,这回不了本可咋办?”常淑芳和老伴拿出半辈子攒下的10万多元,又跟亲戚朋友借了60万。那段时间,身背几十万元债款的常淑芳,总是灰头土脸,愁容满面。
然而,让常淑芳没想到的是,高碑店古典家具街的这块牌子竟然那么好使,房子还没盖好,已经有商家来打探了。改造完成了,为尽快还钱,常淑芳一家放弃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而是选择住进附近一套小单元房里,把三层小楼全租给了一个公司做办事处,年租金35万,两年保证回本。跟租户签租赁合同的时候,常淑芳又掉眼泪了:“没成想,好日子来得这么快。”如今,虽然一家五口住得有点挤,但常淑芳神清气爽,逢人就夸日子过得好。村里的腰鼓队、合唱队、和事佬协会,什么都参加,“为了啥?就是为了多活几年。”
村子发展了脑子要跟上
如今,进入高碑店村的地界,灰砖青瓦、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群落